岐伯曰∶“邪中于面,则下阳明;中于项,则下太阳;中于颊,则下少阳。夫叔和不于病根上讲求,但于病名上分解,故序例所引《内经》,既背仲景之旨,亦舛岐伯之意也。
KTKT,项背牵动之象,动中见有强意。 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。
此病在表里之间,故用药亦气血相须也。然脉不遽大,必至三四日乃大,是阳明内热外见之脉,此浮不得仍为在表。
自汗盗汗,表开而里阖也。外不解由于内不通也,下之里和而表自解矣。
膀胱与肾为表里,第足经相络之一义也。所谓太阴四日、少阴五日、厥阴六日者,亦以阴经之高下,为见症之期,非六经部位以次相传之日也。
又中身以上,名曰广明,太阳之前,名曰阳明,广明亦君主之尊称。设仲景另集脉法,或有上下之分,谅无辨平之别矣。